• 关怀版
  • 无障碍
分享到:
索引号: f417955--2024-0029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青云谱区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4-03-25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青云谱区民政工作“十四五”规划
  • 浏览量:
  • 【字体:     

青云谱区民政工作“十四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推进民生保障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民政事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思路

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民政管理精细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民政服务网络化、工作手段信息化,保障民生、提升民主和服务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与有效平台。

三、发展目标

立足于青云谱民政的发展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民政体制机制。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以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为核心、以基层社区服务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工作载体、以社工人才为专业队伍的现代民政格局。

——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总体福利水平、社会服务规模和体制机制运转效率处于省内领先,达到中等社会福利水平。

——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政策全面落实。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现街道全覆盖。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有活力,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效能充分发挥。

——基本建立符合国情、具有青云谱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规模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初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慈善文化广泛普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慈善公益组织聚集的洼地,慈善事业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社会组织。

——基本建成多元、多层、多样的社区服务网络,社会服务项目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展,“非行政化”提供的比例显著提高,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狠抓基本民生保障,完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救助暨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相关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暨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机制,推动完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部门对接帮扶与数据共享,严格落实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形成具有青云谱区特色的社会救助暨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长效救助帮扶机制。加强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审核审批程序,积极做好城镇贫困群众的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等工作;不断夯实兜底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的救助标准和补差水平,提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继续实施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充分发挥好临时救助救急救难和“托底线”功能;探索完善区“七彩虹”帮扶救助工作,将七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不断丰富第三方组织购买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建立更为广泛的“救急难”发现机制,畅通更为顺畅的救助渠道,推动“救急难”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引导和整合各方资源和社会力量,为贫困群众提供多样化帮扶举措;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帮扶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推进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为准确核定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和公共租赁住房等申请家庭的收入状况和财产状况提供依据,实现对帮扶救助对象的精准认定。

2.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优化社区布局规模,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络。完善社区用房建设,逐步将原有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扩增至300 m2以上,力争每年改善2-3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借助通信网络和系统集成技术,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社区治理方式和治理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升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坚持“凡进必考”制度,通过考试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社区工作者。健全社区工作者各项管理制度,切实用制度管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能。强化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四自”职能和法定地位,剥离众多边界不清而又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职能,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基层协商民主自治模式,通过明确协商内容、拓展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完善基层协商民主自治制度体系。

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提高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供给能力,依托社区单元,按照“1+5+X”结构配置,建立1套综合保障体系,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社区便利店(含净菜配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类便民服务功能,拓展X个其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集聚区。

3.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推动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加快推动教育、卫生、公安、司法、信访、扶贫、人口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在本系统、本领域积极发展社会工作,使社会工作逐步成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专业力量。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适应社会服务专业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现实需要,加快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培训、水平评价和高校教育多措并举,确保实现到2025年培养3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目标。到2025年,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级体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和管理。力争到2025年,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与人才的合理配置,每个社区和村至少配备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服务类与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完善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受灾群众、城务工人员、司法矫正人员、信访对象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展,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到2025年,全区至少培育发展30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工作,加强相关志愿者培训管理,建设充实的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相关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为加强社会服务与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广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认识、了解和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4.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作用明显”的要求,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改革,加快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转移职能,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扶持建设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孵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推行部门联合执法、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实行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组织法人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行业服务能力。

5.完善慈善工作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完善慈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与捐赠人综合效益相关的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拓宽捐募渠道,探索企业“冠名基金”形式,激励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加强小额资金的募集工作,探索开展“单位、个人小额累进冠名爱心基金”捐赠机制。深化“南昌慈善日—慈善一日捐”、“一张纸(一本书)献爱心”、“大爱信用卡”、“慈善送温暖”等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总结推广“公益慈善小篷车”慈善品牌意识,以品牌项目扩大慈善影响,带动慈善救助工作全面发展。完善区、街、居三级慈善网络,到“十四五”末,力争使其覆盖率达到90%。在政府、慈善组织、广大民众和受助者公益项目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全面提高区慈善工作效能和社会公信力。

6.完善养老工作体系,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养老机构根据需要完善相关医疗服务功能,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建立社会福利信息统计制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与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衔接。推进养老事业发展,至“十四五”末,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以上,通过大力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7.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继续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清理儿童福利和收养登记相关证明材料,科学开展收养能力评估。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改进婚姻登记服务,完善预约登记、延时服务等措施,促进婚姻登记窗口形象更上新水平。加强婚姻信息共享,完善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按照“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举措,加大整治,完善机制,彻底根治”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殡葬综合改革。开展城区丧葬陋习治理,巩固提高遗体火化率。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培植丧葬礼仪新风尚。全面推进区划地名服务工作,规范区划地名管理。搞好地名基础研究、图录典志等地名图书编纂、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化建设和地名公共服务等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建设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建立区划地名数据库更新长效机制和地名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加强新时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智慧青云谱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数据,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地名信息和优质便民的地名公共服务。


手机扫码浏览
中国政府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 南昌市人民政府 信用江西 信用中国
首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  |  郑重声明  
赣ICP备10201756号    主办单位:青云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南昌市广州路268号 邮编:330001    Copyright 2020 南昌·青云谱区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3601040001    赣公网安备 36010402000062号
版权所有:青云谱区人民政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青云谱区人民政府网站'是否继续?